点亮集体协商新标识

文|锦一
2025-09-18

本期面对•锦州市总工会集体协商工作

集体协商是连接职工诉求与企业发展的桥梁,让彼此的关系在对话中找到平衡点,让权益在共识中落地生根。然而,这座桥的搭建并非一蹴而就。曾几何时,面对经济转型的阵痛、小微企业分散的格局、职工和企业双方的隔阂,锦州市构建和谐关系的路途充满挑战,工会组织也常感力不从心。“企业不理解、不支持”的现实,如同无形的屏障。

如何让集体协商真正成为连接劳资、化解矛盾的坚实桥梁?锦州市总工会从十年磨一剑的深耕中找到了答案。从凝聚行业力量成立联合会,到打磨出清晰明了的“十步法”操作指南;从培育一支懂政策、擅沟通的专业指导员队伍,再到深入一线倾听万名职工心声……每一步,都在为这座桥添砖加瓦。

深耕在基层

2025年6月,锦州盛德物流有限公司快递员赵欢看着刚发的工资条,脸上露出惊喜的神情,他的基础工资栏比上个月多了100元。“大伙儿盼着的事儿,真成了。”这份惊喜,源自3个月前锦州市快递行业集体协商会议所取得的新成果。对赵欢来说,这多出的100元,是权益被看见、被稳稳托住的踏实感。

这份踏实的背后,是锦州市总工会对集体协商工作的10年深耕。10年前的锦州,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节点。一面是大型国企、央企在重组阵痛中艰难转身,另一面则是民营企业如春笋破土,迅速成长为吸纳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然而,活力之下也暗藏隐忧,小微企业数量庞大且分散,管理水平参差,劳资纠纷时有发生。同时,职工维权艰难,工会组织常感力不从心,“企业不理解、不支持”的困境让工作开展步履维艰。‌

恰在此时,国家吹响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号角。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明确将保障职工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安全卫生、社保与技能培训等基本权益确立为劳动关系的基石。这为锦州市总工会‌化解困局指明了方向‌。‌经过深入调研,锦州市总工会认识到集体协商作为协调劳动关系的核心机制,重要性不言而喻,于是果断将集体协商确立为工作突破口。

迈出这一步的首要举措,便是审时度势,筹划成立行业工会联合会,以此搭建起企业与职工群众沟通协商的重要平台,为后续集体协商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可真干起来并不容易,起初响应的多为各行业的龙头企业,但他们机制完善,对加入联合会既无迫切需求,又缺乏参与动力。”时任组织民主管理部工作人员,现任锦州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鲍春香回忆。经过研讨,锦州市总工会决定采取“示范引领、润物无声”的策略,着力提升行业内企业的凝聚力‌,例如组织文体活动增进交流,开展技能竞赛彰显职工价值。通过这些举措,行业工会联合会的吸引力滚雪球般不断增强,逐步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和参与。

平台搭起来了,如何才能让这项政策性强、法规要求严的工作真正落地生根?新难题再次摆在面前。集体协商绝非随意议定之事,它既受《辽宁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的专门约束,又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国家法律紧密衔接。“推动集体协商,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运行,既要维护职工权益,也要保障协商结果的合法有效和可持续。”鲍春香深知,规范化是集体协商的生命线,但复杂的法规条文对基层工会组织和企业而言,理解与操作的难度不小。

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前提。大学法律系毕业的鲍春香带领团队开启了艰辛的翻译过程。产生协商代表、提出协商要约……这份由10个步骤构成的清单看似简单,实则是团队经历法规研读、企业调研、模拟推演等重重打磨后的智慧结晶。3个月后,一份清晰明了的操作指南——“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十步法”(以下简称“十步法”)应运而生。它从启动到评估,形成一个严谨的闭环,每一步都有明确要求,确保程序完备,结果经得起检验。

不仅如此,为了让集体协商真正“活”在基层,锦州市总工会还精心将“十步法”设计成便携折页式小册子,发放至所有行业工会联合会和企业工会手中,成效立竿见影。锦州市金属行业工会主席秦树强拿着小册子感叹:“原本觉得集体协商专业性强,很难实操,如今每一步都清晰明了,清楚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心里踏实多了。”这本小册子,让复杂的规范变得“亲切、可感、易于操作”,为赵欢们获得涨工资的踏实感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职工方代表和企业方代表分坐谈判桌两边,围绕职工最关心的薪酬福利、休息休假、职业发展、劳动保护等议题展开坦诚沟通与深入协商。图为2025年锦州市快递行业集体协商会议。

一套缝衣针

严谨的“十步法”为锦州市集体协商工作勾勒出了清晰的路线图,但锦州市总工会很快意识到:再好的蓝图也需要人去付诸实践。那么,由谁来倾听职工的心声?又由谁来确保相关条款得以落实?这一重任落在了集体协商指导员(以下简称“指导员”)的肩上。

回想成为指导员之初,王晓程记忆犹新:“一人兼顾两个行业,常常顾此失彼、疲于应对。”当时,人员短缺、流动性大、专业性不足是指导员队伍开展工作绕不开的难题。面对这些挑战,锦州市总工会精准施策。一方面,加大选聘力度,从企业退休工会干部、劳动仲裁员、律师等专业群体中吸纳人才,充实队伍;另一方面,建立系统化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政策法规、协商技巧、案例分析等专题培训。除此之外,锦州市总工会还邀请其他城市的资深指导员进行现场授课与模拟演练,持续提高队伍的专业素养与实战能力。

这些举措推动了指导员队伍人才结构产生质变,新进指导员王佳就是典型代表。“工会返聘我们,看重的就是这份经历。”这位原大型国企工会主席的话朴实有力。锦州市总工会通过吸纳一批像王佳这样经验丰富的工会工作者,凭借他们对劳资关系的精准把握和操作智慧,为队伍筑牢了专业根基。与此同时,王晓程等新生代指导员在老同志的“传帮带”机制下快速成长,逐步成为中坚力量,实现了队伍梯队的科学建构。经年积累,指导员队伍配置已实现系统性升级:或3人专班服务重点行业,或1人统筹关联领域。一支结构立体、能力复合的集体协商专业队伍就此成型。

一支专业懂行的队伍仅是破题的第一步。为了让集体协商从有形覆盖转变为有效覆盖,锦州市总工会探索出一条“问题导向+职工参与”的实践路径。近几年,他们通过建立年度调研机制,广泛收集一线职工的意见建议,让职工从协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推动者,调研的覆盖范围也在持续拓展。目前,调研已覆盖10个行业、200多家企业的3万余名职工,占行业工会联合会会员总数的75.5%。

扎实的调研换来了两份关键资料。一份是详尽的职工需求清单,清晰呈现了职工最为关心、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份是务实的企业反馈台账,记录了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行业共性难题以及协商的初步思路。这两份资料如同集体协商的指南针,既保障了议题能够精准契合职工的期盼与企业的现实条件,又切实增强了协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指导员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行业共性问题。行业协商有别于企业内部谈判,目标是为整个行业制定基本标准。“如果把集体协商比作缝制一件大衣,劳资双方是衣服的表里两面,那我们就是缝衣针,既要让大企业穿得下,让小企业穿着合身,更要让职工感到温暖。”正如王晓程所说,指导员是促成共识的关键力量。 

2025年食品药品行业集体协商,堪称一次指导员穿针引线的典型范例。面对职工普遍反映的“不敢生孩子,害怕休产假后丢失工作”这一问题,王晓程首先认真梳理法律法规,明确了保障女职工经期、孕期和哺乳期权益的具体要求与操作空间。在此基础上,他分别与企业代表和工会代表开展多轮沟通。一方面,向企业方阐释保障女职工权益的合法性、必要性以及对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益处;另一方面,引导职工方理解企业在实际运营中的顾虑,探寻双方诉求的契合点。

最终,关于“三期”的劳动保护条款被正式纳入行业集体合同。这一条款的确立,为该行业876名女职工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权益保障。

聚焦快递业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穿梭于锦州大街小巷的快递员、外卖员,已成为维系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新力量。然而,流动性强、保障缺失……这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现实困境,也给工会的集体协商工作带来了全新课题:如何为这些维系着城市正常运转的新面孔筑牢权益保障的坚实屏障?

2023年,锦州市总工会将目光聚焦快递行业。通过成立快递行业工会联合会,集体协商的覆盖面从九大行业扩展至十大行业。但这条拓展之路,起步并不顺利。快递企业数量虽不多,但从业人员高度分散、流动性极强,连开会都只能线上进行。为了将他们凝聚起来,锦州市总工会展开了长达数月的地毯式沟通。一家家企业走访动员,耐心向快递员解释工会的职能与意义,然后细致协调各方诉求、艰难搭建协商平台……最终,中通、申通、顺丰、京东等快递企业成功加入了这个新生的联合会。

随之而来的就是快递行业第一次集体协商。为了能让协商真正切中要害,锦州市总工会提前一个月就设计了一份翔实的问卷,涵盖15个方面、40个具体问题,广泛征集了208名快递员最真实的心声。然而,协商日期临近,鲍春香心里依然有些忐忑。

这份忐忑很快被协商桌上坦诚而热烈的交流所化解。快递员代表李强第一个发言,便直击痛点:“一单就挣5毛钱不说,连份保险都没有,病了也不敢歇。”这话瞬间引起在场所有快递员的强烈共鸣。安全风险高、职业流动性大、基础保障缺位,这些长期压在快递员肩头的现实困境,被清晰地摆上了桌面。所幸的是,企业方没有回避,而是展现出了解决问题的诚意与担当。

经过多轮恳谈,企业方和职工方最终达成共识:合理上调计价标准;明确设定每月220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并承诺按时足额支付;保障快递员每月至少享有4天的休息权;确保节假日工作获得合理报酬。‌尤为关键的是,一份覆盖全体快递员的商业保险方案最终敲定,为这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了一张基础安全网。这些举措,惠及全市13家快递企业的近千名快递员,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了身为职业人员的安全感与应有的尊严。‌

进入新时期,集体协商也迎来了新课题。在调研中,锦州市总工会发现,要求企业每年上调工资的做法已难以持续,不少企业坦言经营压力较大。“集体协商需要寻求新突破,过去更多关注基础工资的增长,但空间已相对有限。现在,我们更注重通过协商建立起激励机制。这样既能实实在在提升职工的收入,又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而言,这样‘花钱’的意愿也更高一些。”锦州市总工会组织民主管理部部长苗逢雨说。

锦州某光伏企业的高级技师张瀚永就亲身感受到了变化。他和团队潜心钻研的几项工艺改进,过去可能仅限于口头认可。但在新的集体合同框架下,这些凝结智慧的创新贡献被赋予了实质性激励——张瀚永的月度岗位津贴从原来的200元提升至800元。

“这不仅关乎收入,更体现了对我们技能和创造力的真正尊重和认可。”张瀚永的话,道出了众多产业工人的心声。如今,通过集体协商确立津贴增长、专项奖励、清晰的技能晋升通道后,锦州市总工会正努力为支撑锦州产业工人铺就一条更宽广、更具获得感的发展道路。

10年过去,集体协商在锦州,已不再只是解燃眉之急的工具。它更像一座桥,连通了职工和企业共同的愿景和发展的方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