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边境管理支队民警。
鸭绿江在这里拐了个弯儿。江水碧绿,山影沉郁,几条渔船漂在江心,像几片不肯沉落的树叶。
在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东南部,永甸镇依偎着鸭绿江而生。丹东边境管理支队永甸边境派出所便驻守在这里,守护着这条蜿蜒的界江和沿岸的村落。
民警于开东蹲在码头,正在检查一艘渔船的证件。他的制服被江风灌满,鼓胀得像一面蓝色的帆。渔民老赵从船舱里拿出一个保温杯,倒出热腾腾的姜茶递给于开东。
“这两天要变天,网箱都加固了?”于开东接过杯子,热气在江风中迅速消散。“都弄妥了。”老赵搓了搓粗糙的手掌,“上次多亏你们。”
于开东想起上个月那场台风。江浪把老赵的养殖场冲得七零八落,他和同事们在江上漂了6个小时,才把那些散落的浮漂一个个捞回来。回到所里,他的手指被江水泡得发白,像10根浮肿的白蜡烛。
派出所的孙所长常说,他们是“江上的110”。于开东觉得,他们更像江上的浮漂——不显眼,但总在那里,随波起伏却不会漂走。
碑沟村的王阿婆打来电话,说降压药吃完了。于开东看了看表,下午3点,来得及赶在晚饭前送去。去碑沟村要先开车再换船。山路颠簸,船行缓慢,来回要两个多小时。王阿婆的子女都在城里,一年回来两次。所里的民警轮流给她送药、送米,陪她说话。那块挂在墙上的警民联系板,已经被摸得发亮。
深夜的值班室,电话铃声格外刺耳。于开东接起来,是15组的老高,他媳妇突发急病。江上起雾了,能见度不到5米。于开东叫醒同事,联系了村里的老舵手。船在黑暗中前行,手电筒的光柱刺不透浓雾,像一把钝刀划不开棉花。于开东死死盯着前方,仿佛要用目光在雾墙上凿出一个洞。
老高媳妇送到医院时,天刚蒙蒙亮。她脱离了危险,于开东才脱下制服,居然拧出了水。回程的船上,太阳出来了,江面上的雾气开始消散。于开东想起刚来时所里的老民警说的话:“在这地方当警察,得学会和江水一起呼吸。”
确实如此。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都随着鸭绿江的节奏起伏。春季开江时检查渔船,夏季防汛时转移群众,秋季调解渔事纠纷,冬季破冰巡逻。一年四季,周而复始。
有时于开东会想,他们守护的不仅是这条界江,还有江边这些人的记忆、生计和希望。那些散落在山腰的房屋,那些漂在江心的网箱,那些挂在墙上的联系板,都是这条江的一部分,也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傍晚,于开东站在码头,望着江面出神。夕阳把江水染成金色,对岸的炊烟袅袅升起。又一天过去了,鸭绿江依然安静地流淌,像一条永不停息的血脉。
他整理了下制服,转身往回走。明天还要早起,去给王阿婆送新到的降压药。
民警和护边员在位于江心的“水上驻勤点”轮换执勤,保证24小时专人值守点位。
边境民警检查靠岸船只。
建在江边半山腰的村子,船是村民出行唯一的交通工具。
边境村住着很多留守老人和儿童,执勤民警每周两次到“孤岛”走访,了解村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