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纬40度这条孕育了波尔多葡萄酒和北海道渔场的“神奇纬度线”上,海城曾以丰厚的菱镁、滑石等矿石资源储备,成为辽宁乃至东北知名的工业名镇。然而近年来,随着传统产业的日益衰落,以及资源开采政策的收紧,这个全国百强县来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当海城市委、市政府提出“北纬40度 海城质造”强市计划,海城市总工会迅速行动,瞄准职工技能提升与企业需求断层的矛盾,搭建起覆盖多种支柱产业与新兴行业的技能培训体系,更将服务的触角延伸至文旅融合、人才引进的新战场。从车间里数家企业学习、共享技术的订单式培训,到直播间里千里引才的精准匹配;从抻面师傅银丝面飘香的技能擂台,到月嫂军团走出海城的就业故事……这座城市的突围战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技术攻坚,更在于百万海城人用双手创造的无限可能。
本期面对•辽宁省海城市总工会助力“北纬40度 海城质造”强市计划
2024年9月29日,2024海城市“百行百业百状元”擂台大比武活动举行颁奖仪式,最终评选出陈楠等25人为海城市第一批行业状元。
老矿工上新课
清晨7时,46岁的刘广福像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车出门。只是他的车头没拐向熟悉的海城镁矿集团大门,而是朝着海城市总工会驶去。今天,他要参加一场由海城市总工会组织的人工智能技能培训会。
数字孪生、智能诊断、数据建模……看着自己笔记本上写满的陌生词汇,这位与镁矿石打了20多年交道的老工人,内心的想法很简单:“科技在发展,传统行业也在变革。掌握一门新技术,就不会被时代淘汰。”刘广福搓着结茧的手掌,眼神透着倔强。
这种倔强,折射着整个海城的焦虑与渴望。作为连续18年跻身全国百强县的“世界镁都”,这个北纬40度线上的工业城镇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23亿吨菱镁储量、9528万吨滑石储量撑起城市GDP的半壁江山,却难掩传统产业大而不强的隐痛。
“矿粉把我们的工装染成灰白色,可利润都被深加工企业拿走了。”刘广福手机里有一张翻拍的照片,那是2003年他刚进厂时与德国工程师的合影,彼时引进的全自动破碎机曾让海城镁矿风光无限。但20多年过去,车间里依然轰鸣着同样的设备,而国际市场对镁制品的需求已转向新能源电池隔膜等高端领域。
转型的阵痛不止于此。2024年,海城全市科技型企业仅290家,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远低于新兴产业培育需求。同时,整座城市的品牌竞争力不足,也缺乏相应的高质量技术人才。
在多重困境下,破局之策正在酝酿。2024年底,海城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北纬40度 海城质造’强市计划”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2025—202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国百强县争先进位”的发展定位,意图最终完成由“资源驱动”向“质量引领”的产业升级。在这场涉及百万人口的城市变革中,作为政府与企业、职工间桥梁纽带的海城市总工会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不仅要当好职工的技能教练,更要成为产才融合的链接器。
海城市总工会副主席吴暾至今还记得,三年前工会组织首期数控机床培训时,报名者不足计划数的三分之一。工人宁愿守着“师带徒”的土办法,也不愿花几天时间上培训课,“就像温水里的青蛙,等意识到危机时可能已经跳不出去了。”
转机出现在2024年秋天。海城市总工会在走访调研中发现,职工并非抗拒学习,而是渴望实用的技能培训。“我们想要的,是能马上用在生产线上提高效率的技能。”一位工人代表在座谈会上直言不讳。于是,海城市总工会迅速调整策略,将培训内容与当地产业升级紧密结合,依托海城市三家省级职工技能提升平台,推出“定点式”专项培训机制。海城市总工会劳动与经济工作部工作人员魏威介绍,现在规模最大的培训,是针对各企业中级化验工、中级电工和高级焊工职称评定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指导课程,“每个季度都会开班,基本实现了对全市菱镁、滑石企业的常态化技能培训覆盖。”
不仅如此,海城市总工会还趁热打铁,连续推出农业技术、消防安全、电商、人工智能等技能培训。刘广福参加的就是今年最吸引职工的人工智能软件使用培训。如今,形成规模的培训机制,也给工会带来了幸福的烦恼。“报名的人数太多了,我们从小教室换到能容纳200人的会议室,还是满足不了职工的需求。现在每次开课之前只能要求报名单位减少人数。照这种情况,以后只能摇号上课了。”魏威笑着说。
引人才,精服务
当定点式培训如春雨般浸润海城各大企业时,另一股暖流正沿着产业链悄然涌动。在盛贵耐火材料公司的车间里,质检员王保国曾盯着新购的检测设备犯难。这些高精尖的设备操作复杂,以前厂里没有相关的培训,王保国只能摸索着用,还总害怕出错。“设备再先进,不会用也不行,最后影响的是整条产线的产量。”这份焦虑在2025年初工会的进厂走访中爆发,却意外成为破局的契机。
经过大规模的走访调研,海城市总工会敏锐捕捉到,像盛贵这样“卡脖子”的企业并非孤例。诸多企业普遍面临转型升级压力大、亟须提升职工技能水平的困境,订单式培训由此应运而生。当盛贵耐火材料公司总经理夏小洪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提出环保技术培训需求时,海城市总工会不仅请来鞍山职教院的相关技术专家,还联系了多家环保设备的生产厂家,共同到企业车间里进行现场指导和实操培训。只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场原本针对单个企业的培训,最后挤进了70多人,附近同类型企业闻讯都来旁听,交流自己的环保方式。“过去各家企业都捂着技术当宝贝,现在工会搭台,我们倒成了技术共享体。”夏小洪感慨。仅2025年前4个月,海城市总工会就组织了各项培训共46场,参与职工9000余人。
不管是订单式培训还是定点式培训,都与“海城质造”计划的齿轮紧密咬合。随着培训活动的深入开展,企业渐渐意识到,技能的提升不仅是职工个人的事情,更是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参与培训,甚至主动牵线帮助工会与专家、高校等机构达成合作,共同推动职工技能提升和企业创新发展。
除了提供培训,工会的目光还投向了人才引进。2025年3月28日,“工会干部入企云送岗”直播活动在海城的4家制造业企业同步开启,这场人才招引的数字化转型试验,解决了海城三鱼泵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鱼泵业”)的人才困局。
作为新晋“辽宁老字号”企业,三鱼泵业凭借自主研发构筑的核心竞争力,一直稳居中国水泵行业领军位置。然而,企业却在标准化体系建设中遭遇瓶颈。30万元年薪的标准化经理岗位,既要具备国家标准制定经验,又要精通多语言编程,“行业标准制定水平+数字化专家”的双重标准,让这个岗位空缺长达19个月。
“春节聚会,南方朋友给我讲了一个工会帮忙招聘的故事,我一下就记住了,过完节就联系了海城市总工会。”三鱼泵业董事长戴吉隆未承想,招聘直播结束不到一星期,工会工作人员就给他打来电话,表示一位原任职于北京某研究所的鞍山籍高级工程师,正在筹划返乡发展。简单沟通后,双方一拍即合,签署劳动合同。这场精准的“人才洄游”匹配,既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更印证了工会服务从传统帮扶向产才对接的范式升级。
“今年工会还有3场‘入企云送岗’活动。”吴暾指着笔记本里的计划表说,“这次小成功,给我们后续开展人才工作提供了新思路。”目前,海城市总工会正着手构建智能化人才信息库,同步设立技术人才回流专项基金,通过靶向引才和精准服务双轮驱动,为强市计划提供人才支撑。
海城月嫂及其他
“将优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资源,着力推动北纬40度上宝藏海城的文旅蝶变。”这是海城强市计划中的重要内容,不仅顺应了国家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海城市得天独厚区位优势的体现,毕竟在这里不只有菱镁、滑石,还有西柳服装批发市场、牛庄馅饼、三千里烧烤等城市新名片。
一场历时一个月、覆盖13个行业、吸引2000余名选手的“百行百业百状元”擂台大比武,将海城人对“质造”的追求搬到街巷之间。在兴海广场的露天赛场上,抻面师傅杜维刚的双手翻飞如织,面团在他掌心跳跃成细若发丝的银丝面。比赛结束当晚,他的小杜抻面馆便被闻讯而来的食客围得水泄不通。“最夸张时,后厨的面粉半天就用光了。”这个原本蜗居巷尾的小店,通过工会和海城自媒体的宣传,摇身一变成了省内外游客的打卡点、必吃店。
热闹的烟火气背后,藏着一座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深谋远虑。“把百行百业的绝活儿变成城市名片,才能让文旅产业真正扎根。”吴暾坦言,过去海城人总自嘲“谁愿意来海城玩”,而今他们发现,那些沉淀在街巷里的匠人技艺,同样是拉动消费升级的金钥匙。
然而,将手艺转化为效益并非易事。在育婴员赛场上,从海城市总工会“金牌月嫂”培训班走出的冠军王春梅,捧起奖杯时眼眶泛红。10年前她失业在家,靠着工会组织的免费培训踏入家政行业;如今月收入过万元的她,已成为海城月嫂军团的金字招牌。
“刚开始谁信得过小城的月嫂?”海城市工人文化宫培训中心主任付妮妮回忆,首批学员结业后工作并不好找,工会不得不联合家政公司推出“免费试用三天”的服务,才逐渐打开市场。如今,超万名经过系统培训的月嫂活跃在全国各地,不仅解决了自己家庭的收入问题,更让海城金牌月嫂的名声越传越远。从今年开始,工会举办的宠物美容等新兴培训课程的火爆,也预示着更广阔的就业图景。
“百行百业百状元”擂台大比武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个体命运。当婚妆师在赛场上复原百年凤冠霞帔、调饮师用南果梨调出鞍山味道时,这些场景通过海城市融媒体中心的抖音直播间传向全国,单场吸引超2万人次观看。直播间弹幕里“想去海城吃烧烤”“南果梨甜不甜”的留言,让工会意识到,技能展示本身就是最好的城市宣传。由工会设计出的比赛吉祥物“澄小满”,如今已出现在旅游手册和公交站牌上,成为海城文旅的新符号。
消费市场的激活更需要巧劲儿。2025年春节,海城市总工会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职工观影活动,前三场由政府买单试水,后续场次则由企业接力赞助。这种“抛砖引玉”的策略,既促进了企业参与民生建设的积极性,也培育出持续消费的热潮。截至目前,共有近9000名职工参与观影活动,拉动消费近31万元。
从守着机器不愿转身到万人争学新技能,从产业单腿走路到文旅消费齐飞,海城的突围,既需要镁矿石淬炼出的硬实力,更需要市井烟火中升腾的软温度。当“海城质造”的烙印打在抻面师傅的面团上、绣进月嫂的护理包里时,这场北纬40度上的突围战,终于有了更温暖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