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财,曾有一个讽刺故事:某人明明有几十万元存款,日常消费却总向朋友借钱。朋友忍无可忍质问,某人却理直气壮地回答:“我的钱存了定期,拿出来花损失利息。”现实中如果真出现这种事儿,“某人”必然被嘲笑是无底线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但偏偏在最近,部分银行出现了一个借钱消费反而能赚钱的机会。那么,你愿不愿做这个“某人”?
事情是这样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有一种业务叫“消费贷”。通俗地讲,普通人除了买房买车等大额贷款之外,还可以向银行贷款用于其他消费,例如买电脑、手机、家具,甚至住房装修。在过去,消费贷的额度都不高,只有几千元或几万元,但利息却很高,因此人们只在需要应急周转时才会申请这种贷款。但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大众消费低迷,消费贷申请量整体下滑,银行为提振这项业务,开始逐步提高消费贷的总额度,并不断降低贷款利率,以吸引消费群体来贷款。直到今年2月底,这种提振措施达到了一个标志性的临界点——多家银行的消费贷利率已低于2.75%,这意味着,消费贷的贷款利率已低于很多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仅如此,消费贷的额度也从过去的几万元上调到几十万元,最高可达百万元,还款周期也在各家银行的竞争下不断延长。
这就产生了一个让普通人也能占到便宜的机会。例如某人有20万元资金,想用来装修房子,那么此时他完全可以把20万元全都买理财产品,然后再向银行贷款20万元用来装修。只要理财产品收益率高于消费贷利率,那就是“花银行的钱,赚银行的利息”。还有更激进的做法:某人将钱投向了具有外币存款属性的QDII基金,阶段性收益率更高,这已不是简单的薅银行羊毛,而是一种利用息差进行套利的高级操作。
根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的监测数据,全国性银行线上消费贷平均最低可执行利率已从2022年5月的4.36%,逐步降至2024年12月的3.08%,今年春节后部分银行消费贷利率击穿2.6%(属于银行推出的限时优惠,需要抢到优惠券)。而以外币存款为主要投资模式的QDII基金预计收益率普遍在4%左右。以上文 “某人有20万元存款,同时需要装修房子”为例,如果他在买QDII的同时向银行申请消费贷,一年就可获利2800元左右,既得到了消费带来的物质享受,又赚了一笔钱,何乐而不为?
实际上,这是金融市场在剧烈波动时,因为资源错配而导致的一个阶段性 “套利窗口期”,短则几个月,长则一两年,窗口期一过,套利的机会就会消失。而在眼下,消费者如果想参与这种套利,需要对消费贷的性质和流程有一定了解。通常来讲,国有大型银行的消费贷利率较高,不具备套利机会,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的消费贷利率较低,具有套利机会,而且此类银行还会不定时推出“限时特惠”活动,通过领取贷款优惠券、参与消费贷“拼团”等方式,可以获得更低利率。
在选择在哪家银行申请消费贷的时候,消费者需擦亮双眼,因为有的银行虽然给出很低的消费贷利率,但在放款时却要求消费者必须同时购买一定金额的保险产品,加上这笔支出,就变得非常不划算;还有一些城商行,会在消费者分期还款的合同中设置非常苛刻的条件,稍有逾期就收取高额罚金,让消费贷款变成“罚款贷”。总而言之,这种套利操作适合超过10万元的消费行为,且需精打细算。
千元买国宝,老人信了
文|刘昕东
最近又有新套路出现,围猎的目标仍是老年人,套路的核心不再是包治百病,也不是保值升值,而是“捡漏”。
一个较为典型的套路是“沙里淘金”。通常的操作方式是不法分子在视频平台上直播从矿砂中淘金的全过程。直播者煞有介事地站在某处山地上,介绍这里是已废弃的金矿,或是拥有几十年历史的淘金场,然后现场挖掘沙土,采用筛选分类、重力分离等方式进行所谓的淘金,惊喜地淘出黄澄澄的“金粒”。与此同时,直播的链接上开始销售这种沙土,一袋几公斤或十几公斤,虽然售价只有几十元,但给出的承诺却不菲——每袋沙土里都能淘出黄金。
这种骗术其实并不高明,明眼人稍一算账就能发现,一袋沙土只卖几十元,而1克黄金价格高达七八百元,哪怕10袋沙土能淘出1克黄金,那也是暴利。若真如此,商家自己淘金早就实现财富自由了,何必再卖?但骗子自有说辞,绘声绘色地讲淘金是一个需要时间和耐心的营生,这些矿物沙土需浸泡30天以上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实际上毫无根据),生产缓慢,而矿山的所有权即将被别人收走,因此商家才销售给有闲余时间和耐心的人。
谁最有闲余时间?自然是老年群体。一些老年人刷到视频,以为这是捡漏的好机会,慷慨网购几袋,回家按商家给的说明书又是泡又是筛,折腾得不亦乐乎。别说,还真淘出一些黄澄澄的细小颗粒,炫耀地拿给家人看。家人质疑这不是黄金,可拿到金店去检测又是一笔不小的检测费用,得不偿失。若去找商家理论,则被告知淘过的沙子不接受退货,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沙里淘金”只算是金额较小的欺诈方式,更离谱的是网上卖古董,同样是网络直播的形式。主播自称专门在偏远农村搜集老物件,东西太多批量处理,600元钱收来的元代青花瓷器卖1500元,1000元收来的明朝状元考卷卖2000元,1万元收来的和田玉籽料卖3万元……名人字画、瓷器、玉石、青铜器、印章、钱币不一而足。
主播在直播间里卖力吆喝,“大爷”“大妈”叫得亲切异常,屏幕下面不断跳出一些托儿的留言:这是真货、捡到漏了、买一块玉给孩子留着、国宝级文物敢在这儿卖、我家有个一样的卖了10万元……不仅言语上狂轰滥炸,所销售的物品还和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文物沾边,让老年人很容易“判断”出价值,认为这是天大的便宜,忙不迭下单。
有的被骗老人虽颇具财力,但也架不住“文物太多”,有些胃口更大的卖家便提供一对一服务,逐步引导老人开通花呗、网贷来付款,导致一些被骗老人在不知不觉中负债累累,等家人发现为时已晚。
今年1月,有网友发布的帖子《我爸在直播间花9999元买到了圆明园马首,应该怎么办》冲上热搜,引发了同样家有受骗老人的网友共鸣。但在事后的维权中,老人往往固执地相信自己买到的是真品,不肯退货。即便老人肯配合,在向此类商家维权时也困难重重。因此,针对这一新出现的骗局,年轻人要向家中老人普及防骗知识,提醒不贪小便宜捡漏,才能确保钱包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