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机器仍无法替代人进入锅炉内部进行检修。
班组成员在锅炉管道内作业的手。
4月初,又是一年锅炉检修季。在大唐国际新能源有限公司锦州热电分公司(以下简称“大唐锦州热电公司”)的厂区里,两台高达68米的锅炉耸立,内部错综复杂的万余根管道在晨光里闪着冷光。孟勐仰头望着这个肩负着为锦州市区1800万平方米供热任务的“大家伙”。再过半小时,他和锅炉班的兄弟就要钻进没有光源的密闭空间,开启2025年停止供暖后的首次检修。
艰苦的必经之路
大唐锦州热电公司维护部锅炉班目前有9名成员,这些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小伙子,都是从电力行业学校相关专业毕业的,其中本科5人、大专4人。回想起自己刚进入锅炉班时的情景,班长孟勐至今仍记忆犹新。2011年,从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的孟勐,拒绝了几家南方城市的邀约,回到家乡辽宁,加入大唐锦州热电公司。
彼时,孟勐被分进了号称整个热电行业最艰苦,也最基础的锅炉班,“心理的落差肯定是有的,用现在的话说,毕竟我也是‘双一流’大学毕业的,一度也有退缩的想法。”但师傅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你学这个专业,要想在热电行业扎下根,锅炉班是必经之路。”既来之则安之,孟勐开始了长达14年的锅炉班生涯。
常年在黑暗和机器轰鸣的环境里工作,造就了孟勐寡言少语、直奔目标的性格。“头灯再检查一遍。”孟勐沙哑的嗓音在锅炉入口响起,随后他大手一挥,带领团队踏入了锅炉内部。锅炉内部仿佛是另一个世界,头灯的光芒是黑暗中的唯一光源,指引着前行的方向。他们每次检修都要在黑暗中工作超过4个小时。
当完成检修,团队成员从检修口钻出时,身上的防护服早已被汗水浸透。走在前面的孟勐摘下防护面罩,仰起脸对着正午的阳光深深吸气:“每次出来,呼吸到新鲜空气,都是我最幸福的时刻。”他话音未落,身后便传来队友肖子易急促的喝水声。在高温环境中工作,喝水对团队成员来说是一种“奢望”,因为没法上厕所,每多喝一口水都可能耽误检修进度。
“你们去休息吧,我还有别的活儿要干。”近些年来,随着肖子易等新成员的加入,锅炉班的工作职能从季节性等级检修扩展到主要负责锅炉本体,如汽水系统、制粉系统、三大风机系统、压缩空气系统以及氨区、油区重大危险源设备的日常维护。“我们个个都是全能型人才。”肖子易笑着说。
最后一次事故
除了日常维护和检修,锅炉班还有一份隐形的职责——锅炉抢修。这项职责要从2012年初那场刻骨铭心的教训说起。
当时刚入职半年的孟勐,亲历了那场“滑铁卢之殇”。由于水冷壁管腐蚀导致爆管,整台锅炉被迫非计划停运。时值寒冬腊月,供热中断让锦州市区内约2/3的居民楼暖气片逐渐冰凉,投诉电话像雪花般涌来。“那会儿我们班成了全厂的焦点,走在厂区里都抬不起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孟勐仍心绪难平。
在接到抢修任务后,班组成员轮番上阵。孟勐跟着老师傅蜷缩在锅炉内部,一待就是四天四夜。当机组重新轰鸣的那一刻,这群铁打的汉子来不及庆祝,而是红着眼圈在分析会上作总结。“事故就像一记重锤,让我们意识到必须建立更专业的机制。”孟勐说。于是在2012年1月,这个专门应对锅炉“四管”(水冷壁、过热器、再热器、省煤器)隐患的抢修机制出炉了。
孟勐打了个比方,“四管”就像人体的血管网络,任何微小的泄漏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在北方地区,超过70%的锅炉非计划停运都是由“四管”问题引起的。每一次发生这样的事故,不仅会带来上百万元的经济损失,还直接影响供热供电,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损失难以估量。抢修机制就是让锅炉班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问题,将损失降到最低。
一天深夜,值班的组员赵坤、赵洪超接到电脑传出的报警信号:某根主蒸汽管道突然出现2毫米宽的裂纹。不等在家休息的其他组员赶来,二人便拎起工具向锅炉入口冲去。“就像在沙漠里找出一粒特定的沙子。”赵坤形容当时的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小时的逐一排查,他俩终于锁定了裂纹位置,并完成了修复。赵坤带着满身油污走出来,直接瘫坐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可脸上却挂着欣慰的笑容——他们又避免了一次可能影响整个锦州供暖的事故。13年间,这个小组练就了见微知著的本领,也让“事故”二字永远定格在2012年初。
在锅炉班里,不论是班长、副班长,还是高级工程师、名校精英,一概称为师傅。用赵坤的话说,谁不愿穿着干净,坐在办公室里?可既然干了这一行,就不怕风吹雨打、汗油交加。“10年前我来到锅炉维修班,看到老一辈热电人顶着严寒酷暑坚守岗位,我就知道,我也得成为这样的人。”赵坤感慨道。
近些年来,锅炉检修已经有智能化的趋势,一些高科技设备引入日常工作。但赵坤和他的同事们深知,技术再先进,也替代不了人的经验和直觉,“只有真正了解设备,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确保供暖供电安全稳定。这检修的‘最后一厘米’,只能靠人来到达。”
不可或缺的小零件
在外行人看来,锅炉维修不过是敲敲打打的力气活儿。但走进控制室,屏幕上跳动的数百个参数会颠覆这种认知——这里每0.1兆帕的压力波动、每5℃的温度偏差,都需要精准判断。孟勐指着电脑说:“现在锅炉系统是智能化控制,我们既要会抡扳手,更要懂数据诊断。”
李红彪是整个锅炉班里公认的电脑高手,从加入团队第一天起,他就建立了以缺陷影像、数据分析、消缺检修为一体的大数据思维导图。3年前,他还将自己多年的检修记录、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整理,编制出《防磨防爆检查手册》,至今仍被新队友奉为“武功秘籍”。
2023年6月,赵坤调离锅炉班到其他岗位任职。当大家拿着物品准备送他的时候,赵坤却返回电脑旁,熟练开机,“啪啪”在键盘上操作起来。“人走资料留,我把这几年工作中出现的缺陷和不足,整理成电子版的《缺陷手册》,或许对大家更实用。”这些代代相传的经验在东北电力系统内进行了广泛推广,也让锅炉班获得了2023年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获得了如此高的荣誉,家在河北省唐山市的组员董琦却有些紧张。“我妻子和父母总说我工作又苦又累。为了不让家里担心,我早就跟他们说调离了锅炉班,没想到这次我的名字跟班组一起上了全国新闻。”得奖的第二天,董琦就接到了妻子的电话,这次电话里还是有些“埋怨”,只不过埋怨的是董琦为什么不早点儿说实话,她都不知道丈夫为国家电力事业作出了这么大的贡献。
在锅炉班里,这样的误解一直有。总有人隔着厂区的铁栅栏指指点点,说这里的工作服永远洗不净煤灰,值班室铁皮柜里塞满止疼膏药,甚至断言干这行的注定找不到对象。去年肖子易相亲时,姑娘听到岗位扭头就走,临走还嘟囔着:“天天和黑煤块打交道的人,能有什么意思?”
外界很难理解为何这些拥有高学历的年轻人会选择与煤灰油污为伍。孟勐的“小零件理论”或许能解释这种选择:“我们就像众多小零件中的一个,对于整套设备而言,显得微不足道,但缺少了它,整套设备便无法正常运作。零件虽小,但不可或缺,它的存在永远具有价值。”
夕阳下群山环绕的大唐锦州热电厂。
班组技术员在库房检查整理维修工具。
班组成员团建时的欢乐时光。